一、学习的意义:
从释迦牟尼佛到三十三祖慧能大师,这是一脉乘传的正法眼藏。慧能大师也是中国佛教的第六代祖师。生于公元638年,诞生在广东新州(现在广州新兴),公元713年圆寂。史称24岁时以居士身得法五祖弘忍大师。在五祖门下修学三十年的大有人在,何故只跟着五祖学了一个晚上的慧能大师,毅然扛起佛门正法的旗帜,弘开佛法心宗,评判了各类不究竟的教派,“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使以平等为核心的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破除了维护门户之见的各种迷信糟粕。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终身喜读《六祖坛经》,评价这是“属于劳动人民的佛经”。不仅生前经常和大家谈论这部经典,还推荐有缘人学习这部经,在毛主席去世后,人们还在他的床头见到了这部《六祖坛经》。
今天我们学习这部经典的意义,在于正确认识我们的人生;正确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复杂的新形势下,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完成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为重新树立起直指人心、净化人心的大乘佛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学佛不在于烧香磕头,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而是要以佛菩萨为榜样,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按照佛菩萨们的足迹继续前行。
二、要点:
1、什么是心:指我们面对一切人事物时,所产生的想法、看法、念头。往究竟说,心并不真实,只不过是缘赖因生,因赖缘现,若没有缘的出现,心也不会呈现出来那些想法、看法、念头。虽然心不真实,一旦起心动念,就会顺着一定的规律生起种种作用。心既有相向的作用,也有相反的作用。对于各种心的作用,认识的越是充分,就越可以掌握这些作用。
2、什么是性:是指属性、性质、性能,任何的人事物都具有其特性;同时又具有一切人事物共同的共性。水有水性,柔软、渗透等等;树有树性,生长、护土、结果等等;山有山性、人有人性……。认识这些人事物的特性,就可以善用这些特性。
一切人事物的共性,就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求回报、没有自我,总结起来说就是利他无我。这个最大、最有理的共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揽天地万物,立个名字叫佛性、自性、法性、真如、佛、一真法界……。
认识个别事物的特性,不叫圆满觉悟,不叫见佛;认识一切人事物共同的共性,叫见佛。叫认识本来面目。
以利他无我的共性做标准,心口一如、言行一致,不被任何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接触一切,却不被所染,无欲无求,观心无心,当下契合崇高的圣境,与日月同辉,回归永恒。一生都能做到利他无我,乃至生生世世都这样做,不但不失人身,决定能成为佛、菩萨、圣贤……。这样的人生死无碍,来去自由,不用人送,常住极乐净土。反之做不到、行不上利他无我的正途,就算花钱卖通什么人,或者去贿赂佛菩萨,让自己享清福去,都是不可得的。
三、《坛经》精华:
1、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慧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慧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2、 何名般若?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慧是智体,智是慧用。体若有慧,用智不愚;体若无慧,用愚无智。只为愚痴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
3、何名波罗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离生灭义。只缘世人性无坚固,于一切法上有生灭相,流浪诸趣,未到真如之地,并是此岸;要具大智慧,于一切法圆满,离生灭相,即是到彼岸也。亦云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心邪则此岸,心正则彼岸。口说心行,即自法身有波罗蜜;口说心不行,即无波罗蜜。
4、何为最上乘法门?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四、偈语精选
(一)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二)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宣。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三)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四)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