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口常开居士(马老师)

QQ 1819547340

安心(吉吉) 

QQ 46382004

如是:QQ 3982541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慧律法师主讲(三)

发布人:admin 发布日期:2014/4/14 18:01:21 浏览次数:1849

     第三集

   【问:有声时即有闻。】前面是说到眼睛,现在要说到耳根,有声时即有闻。有声音的时候,  我们就听到声音。

   【无声时还得闻否?】没有声音时,我们是不是还能闻呢?

   【答:亦闻。问:有声时从有闻。】确实有这种声音才听得到。

   【无声时云何得闻?答:今言闻者。不论有声无声。何以故?为闻性常故。】这个闻的能力,听闻的能力,这个性还是存在的。只要你没有分别心,以清净心去闻,就完全正确了,这就是我们本来的东西。所以我们若是听到好听的、赞叹的声音,我们也如如不动;听到难听的是非,我们也如如不动,就是这样。以闻性闻,外境就没有作用。世间如何来去、伤害、诽谤、赞叹,都没有作用,因为毕竟空故,一切缘起无自性,毕竟空故。所以说圣人没有烦恼,他确实没有烦恼,他只是怜愍众生的无知而已。众生一直造业,在圣人来说,只会怜愍他,你一直叫他停止,不要造业。139他还是一直造作,没办法,因为他的烦恼重,忍不住,他会牢骚、抱怨,他控制不住,不知足,所以他觉得自己很委屈。所以他的烦恼很重,一直爆发出来。圣人就不一样了,于毕竟空性当中,他无一切法。眼,眼睛看是用本性看,无分别、无执着;耳朵听,用本性听,他无分别、无执着,没有一法能障碍他。既然没有一法能障碍他,内心无烦恼,既然无烦恼,他又怎么会牢骚,他又怎么会抱怨呢?所以明心见性的人,他非常有慈悲心,他无时不在怜愍众生。不论众生如何伤害他,他都能宽恕众生。明心见性的人有一个优点,就是很有欢喜心,非常欢喜。因为世间的一切财物、外境、名利,都比不上一个大彻大悟,我们本来本性的东西,本性具足无量的慈悲心,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财富,因为他有智慧,他非常的知足。知足就是世间最了不起的财富,明心见性的人得到了。而我们没有。眼睛用本性看,他怎么会有烦恼,他看什么都一样,耳朵用本性听,完全没有差别,再难听的声音都一样,所以说闻性常故。

   【有声时即闻。无声时亦闻。】有境界来,他也闻,无境界,他也闻。意思就是说,不会因为有境界、无境界的这种生灭法,来影响我们的闻性。

   【问:如是闻者是谁?】是什么人在听呢?

   【答:是自性闻。】我们的本性就有这种听闻的能力。

   【亦名知者闻。】把笔拿起来。【知】的旁边写:就是不迷,就是悟。亦名觉悟的人,这个觉悟的清净心在闻。这个【知】不是知道哦,这是悟道的人。他说,答:是自性闻,亦名知者闻。这个【知者】就是清清楚楚悟到的人在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是运用不出来。所以无可奈何时,只有念念念念观照,这也是不得已,只有这样子而已,不然也没办法。

   【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这是问顿悟法门的宗、旨、体、用。

   【答:无念为宗。】什么叫做无念为宗呢?

   【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把这个划起来,这就是最重要的地方,否则你很难了解顿悟法门的道理。以什么为宗?它的宗就是无念。无念为其宗,妄心不起,这就是它的旨。这个【旨】是要,最重要叫做旨。这个宗跟旨不太一样,【宗】就是说它所崇尚的一个目标是什么,顿悟法门就是要让你无念,这个为最重要的目标。什么叫:妄心不起为旨?这个旨就是它的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所以【宗】是目标,妄心不起,是它的重要的地方,学习这个顿悟法门的旨是什么呢?就是不要让妄心起来。以清净心为体,以智慧为作用。清净心就是智慧,智慧当下就是清净心。

   【问:既言无念为宗。】也就是目标。

   【未审无念者无何念?】【未审】就是不了解,【审】就是明白,未审就是不明白,不明白无念是什么无念呢?是无什么念呢?你讲无念,那到底是无何念?你说无念,是无何念呢?无什么念呢?

   【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这一句很重要。我们一般说无念,以为是什么都没有,不对。因为本性自有念,但是要正念,所以我们说无念是无邪念。把笔拿起来,所谓邪念,凡是凡夫统统叫做邪,就算是善,这个邪,包括善念也是邪,凡是执的东西,统统叫做邪。今天你盖医院、布施、造桥铺路,在世间人来说,这叫做善心,若是在本性,这叫做邪。凡是不能究竟超越三界,不能解决生死的东西,都叫做邪,虽然在世间来说,你是做大善事,但是这只是人天福报而已。所以无邪念的意义是非常广泛,凡是不见性的,统统叫做邪念,包括善都是邪。非无正念,透过本性出来的就是正念,透过平等心、清净心、无所住心出来的称为正念。

   【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下面就解释得理清楚了。

   【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念这世间,以为是真实的,念无就是说什么都没有。执着有、执着无,这都称为邪念。

   【不念有无。即名正念。】注意听,不念有无,就是不落两边,底下统统一样。不落两边叫做正念。师父刚才就告诉诸位,正念就是透过本性,才能叫做正念。

   【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你看看。念善,这个【念】就是执着你在行善,也是一种障碍,念善、念恶也是邪念。可是这个世间人他就不了解了,念善不是很好嘛,世间人会疑惑:奇怪,佛教怎么会这么说?要是不懂佛法的人会有疑惑:奇怪,连念善也是邪?你说念恶是邪念,这是正确,念善也叫做邪念?佛教都乱写。他就是不了解。念善、念恶,这也是二元对立,二性法。二性,两种性质,善性、恶性对立,也是邪念。1005

   【不念善恶名为正念。】破除了对立,又完成了圆融,就是叫做正念。

   【乃至苦乐生灭。】这都是对立的东西。苦对乐来说,乐对苦来说,生对灭来说,灭对生来说。【取舍】此是一对,【冤亲】此是一对,【憎爱】此亦是一对,【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不念苦乐等。】)

   【即名正念。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就是觉悟,秒秒觉悟,每一秒都与觉悟相应。唯念菩提,就是你第每一个念头起来,都是觉悟的念头,彻底的毕竟空,空性才能叫做觉悟。

   【问: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你为什么说只念菩提呢?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这也是假名施设,假设的名字,【实不可得】。实实在在不可得。

   【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菩提是不可得的。

   【即无有念。】下面划起来。

   【只个无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划到这里。再念一遍。只个无念,就是这个【无念】,这两个字,这就是我们真正的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就是一切处无心,即是无所念。

   【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只如上说如许,有这么多种无念者。

   【皆是随事方便。】像刚才所说的,有这么多无念,都是随着事相而设,因为事相是对立的。

   【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知一切处无心。】你只要了解,于一切处无心,不要分别、执着、起心动念,

   【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你得到无念,你自然就解脱。所以我告诉诸位,你什么时候能解脱呢?一切放下。所以第十五页第一行,你若是想更了解无念,你在旁边写四个字,你就开悟了:一切放下。就是这样,很简单就解决了,就能清清楚楚。无念,若是要具体去做,就是一切放下。换句话说,放不下的人,你就是在生死六道中继续轮回,念佛也不能得定,看也看不开,到处都有障碍,滞碍不通。大彻大悟的人,你就阻碍不了他,他一念回光返照就是本来面目,你再怎么糟蹋他,他也无所谓。

   【问:云何行佛行?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不行一切行,要注意哦。不行一切行,不是指很懒惰,整天坐着不做一切事情,叫做不行一切行,不是这个意思。意思是说,虽行一切,而不执着一切。这句话是这个意思。不行一切行就是说,虽行一切行,而不执着一切行。所以不行那个【行】就是不执着一切行。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不行一切行,把那个行改成不执,这个   【行】改成【执】,不执着一切行,即名佛行。

   【亦名正行。亦名圣行。如前所说。不行有无憎爱等是也。】大律卷,大律就是《摩诃僧只律》。

   【大律卷五菩萨品云:一切圣人。不行于众生行。众生不行如是圣行。】一切圣人,不【行】于众生行。把笔拿起来,把这个【行】的旁边用个括弧:就是不同。同,大同世界的【同】。众生不行。这个【不】底下加一个【能】,不能,那么意思就很清楚了。1549一切圣人不同于众生行,就是跟众生所做的不一样,众生是到处对立、善恶、是非、有无,还有刚才我们所说的爱憎,有二性啊。圣人就不同了,圣人是同一体,无二无别,一切处无心,不一样。所以不行于众生行,就是不同于众生的造作。那么众生是不能行如是圣行,没有办法,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不能行如是圣行,这样就很清楚了。

   【问:云何是正见?】什么是正知正见呢?

   【答:见无所见。即名正见。问:云何名见无所见?答:见一切色时。】就是境界,见一切境界,【不起染着】。

   【不染着者。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所以你不要听一些修行人在吹牛,说他看到鬼了啦,见到佛了啦,佛陀晚上都来为他说法,说他是童子、菩萨再来的,说他是摩诃迦叶,他是古佛再来的。若是开口闭口就说他是哪尊佛再来的,你看看这一句:见无一切见,无所得。所以若是一直称赞自己的人,你就要注意了,不论你是修密宗也好,不论你是修禅宗也好,不论你是修净土宗也好,你都要有禅的正见的功夫。正见,什么叫做正见?见一切色像时,都无所见的人,那么他就不会吹嘘了,不会自称有多么厉害,又是多么了不起,因为无所见嘛。而你既然一直称赞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就是有所见,那么离佛道就很远很远了。所以我们人若是有正知正见,你就算亲近任何人,要去参访哪一间道场,完全无碍。现代人在参访道场就不是这样参了。一车子的人老远跑来,然后吃一餐,吃完之后又急急忙忙的,好像在赶鸭子一样,来了之后又匆匆的离开,坐上游览车就开始睡觉。参访回来后问他:你今天有什么感想啊?文殊讲堂的菜真好吃。一般的参访都是这样。你自己想想看,你对本性的东西完全不了解,对教理不了解,想参访不要紧,可是你不受益啊。参访是为了印证我们的心,现在参访却变成比较,变成落入是非了,到处去参参参……参到最后,变成评论哪间道场的好坏,完全不论自己的好坏了。所以参访是有优点也有缺点,参访到善知识,一刹那之间即道,参访错误,就变成造业了。有时在参访的时候,他来到这间道场,刚好看到出家人的过失,他不知道这个出家人是示现的菩萨,就变成造业了。有一次,有一只狗一直要去舔广钦老和尚,老和尚坐着也懒得理会,他坐着时很少在动,那只狗一直走过来,一直想靠过来,老和尚于是一挥手作势要赶它,刚好被旁边一个小姐看到了,还跑来告诉我:老和尚真不慈悲,连一只狗也要赶。这实在是……连赶只狗也有事。连赶只狗也不行,因为那只狗一直要来舔他,老和尚就出声赶他,众生认为这样就不行了。众生认为高僧大德就是像后面这尊佛像,端坐着不动,闭着眼睛,任凭狗儿咬他、啃他都不要紧,口水流满整条裤管了,也不能赶他,也不能出任何声响,什么动作都不行,以为所有修行就是像这样,众生认为高僧大德就是要这样,连赶只狗也不行。众生的观念就是这样,对不对?所以说我们若是来参访、来参观时,有时候参访到正面的就没事,参访到负面的就吃力了,因为他看不清楚真相。下面,所以

   【更无别眼。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爱与恨的心。

   【即名有所见。】你若是看到一切境界,你产生爱与恨的心,那么这就是有所见。

   【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更无别眼。】你看,讲得非常清楚。你若是有所见,就是落入二元,爱性、恨性,二性当中,你二性不空,那么你有所见,这就是众生眼,更无别眼。

   【作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问:即言以智为用者。】即言,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智慧为作用者。

   【云何为智?】所以【即言】在旁边写字: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智慧当作作用。那么什么是智慧呢?若是只说即言,我们有可能看不懂什么叫做即言,这句话如果翻译成白话,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智慧为作用,那么什么是智慧呢?

   【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脱。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划起来。你学佛一定要了解重心点是什么东西,二性就是没有善性、恶性,没有爱跟恨性,没有大跟小、贫跟富,叫做二性空,二性就是对立性,即是解脱。若是了解二性,无善无恶、无正无邪,一切正邪、善恶都是空性,即是解脱,那么一切世间就无碍了。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

   【亦名了邪正。】了邪正就是彻底的了解,彻底的悟道,彻底的破除邪跟正的观念,亦名了邪正,就是破除一切的邪跟正,统统没有。

   【亦名识体用。】也可以说了解体与用的作用,也了解邪与正。破除了二性以后,什么邪念,什么是正念。这个邪跟正有两种讲法,一种是对立的,那么一种是把它安排在本性的正,而把一切的二性叫做邪。以世间人来讲,是邪念跟正念,以本性来讲,只要不是本性的统统叫做邪,所以亦名了邪正。也可以说落二性叫做邪,不落二性叫做正。亦名识体用,这个【识】不是意识,是彻底的了解体跟用的作用。

   【二性空即是体。知二性空既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更不生疑,不怀疑,这就是作用。

   【言二性空者。不生有无。不生善恶。不生爱憎。名二性空。】下面这一段刚好要讲到六波罗蜜,那又是另外一段,这个讲下去,又是另外一段,另外一段比较长,我们已经讲了一个半钟头,差不多一个钟头再四十分钟,稍微可以休息一下了,所以没有什么问题,也不必太快,不然本来就听不懂了,要是讲得很快,就更是一头雾水了。

   【问:此门从何而入。】也就是顿悟入道要门这一门,应该从何处进入呢?

   【答:从檀波罗蜜入。】【檀】就是布施,布施波罗蜜入。也就是说,你若是要修顿悟法门,要从布施波罗蜜入。

   【问:佛说六波罗蜜是菩萨行。何故独说檀波罗蜜。】

   【何故】就是为什么,为什么你独说,独独提倡布施波罗蜜呢?佛所说的是六波罗蜜,你为什么只说布施波罗蜜呢?

   【云何具足而得入也?】为何说即能具足而入门呢?答:不了解佛法的人,或是愚痴、迷惑的人(【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五度就是后面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后面的五度,就是除了布施以外的五度,其他都是因为第一布施度而产生。这个【度】就是横越生死的意思,超载烦恼的生死河,叫做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愚痴的人不了解,六度的后五度,都是因为布施这一度而产生,你只要,【但】就是你只要,你只要修布施波罗蜜这一度(【但修檀度。】)

   【即六度悉皆具足。】也就是六度只要修一度,你就能六度具足。

   【问:何因缘故名为檀度?】什么东西叫做布施之度呢?檀度就是布施。

   【答:檀者。名为布施。】檀者,名叫做布施。

   【问:布施何物?】我们应该布施什么东西呢?

   【答:布施却二性。】却,却就是除、放下、放弃。这个【却】有几种意思,就是除掉、破除。两种二性就是二元对立,叫做二性。【却】就是放下,布施、放下,能够放下二元的对立,能够破除二性、两种性,这世间都是对立的东西。二性就是凡是世间的对立,统统叫做二性。

   【问:云何是二性?】我们布施,就是布施内心的烦恼,放下我们内心善与恶的观念(【答:布施却善恶性。】)。有人说,布施是放下恶的观念,这是正确,云何连善的念头也要放下呢?法师,一般都说要提起善的念头,要断恶修善,怎么现在说连善的念头也要放下呢?你若是执着我们在行善,这也是生死法。执着我们在布施,那么有一天,人家若是对我们稍微没有礼貌时,你就会认为:我有布施啊,我来这个道场布施,师父都没有招待我。还有一种希望回馈的心,这样还是一种执着。所以说我们施舍、行布施,不能有施舍的观念,这才是真正清净的三轮体空的布施。因此我们布施是要布施什么呢?不是说只有布施外在的金钱,布施简单来说,就是全盘放下你内心的烦恼,真正的布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真正的布施,就是布施、放下你内心全部的一切烦恼,才是叫做真布施之人,善恶放下。

   【布施却有无性。】【有】就是我们对世间一切虚妄的执着。无呢?就是一切未现前的事物,这个无不是空。譬如说我没有车,我自己觉得很有自卑感,这就是无的观念。别人很有钱,可是我很贫穷,这就是无的观念。我有钱,这就是有的观念,所以无不是空的观念,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布施是连世间的有相、无相都要放下。再来。

   【爱憎性。】【爱】就是我们执着四周围的事物,名啊、利啊、色啊、朋友、兄弟姊妹、夫妻,这个爱,爱的底下一定是多一个【情】字,情的底下一定加一个【执】,情执。所以对这个爱,我们都不善于控制变成升华,如果我们的爱变成对方的负担,那么这个就变成一种不善于运用这个爱的人。夫妻互相关心,若是关心到让对方受不了,那么你的慈悲、爱心,就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所以爱他,真正的爱,就是要无相的慈悲,才是真正的爱。憎就是恨,因爱生恨者比比皆是,这个世间一定脱离不了这两个字,不是爱就是恨。你注意听这个世间的歌曲,差不多都是讲爱与恨,自古至今所形容的,都差不多是这两个字居多。因此要放下爱,放下憎,也就是恨,憎就是恨的意思。再来,放下

   【空不空性。】现在有些人有在修行了,对空性比较了解了,他认为:我在修空性的思想、无相的思想。连这个空也不可以有,修空性的人,当下放下就是,不能说:我现在在放下。那么那个空的念头,也是变成【有】的执着。不空性就是指妙有,我们现在在修行的当下,认为:我有妙有。执着这个境界,也是阻碍,那么也变成了一种对立的。【定】也不能执着。【不定性】也不能执着。认为我在修定,动一个念头,认为我有定,就变成停顿在那里。动一个念头:我不定。那么修行永远不能成功。放下

   【净不净性。】净与不净之性,这也是对立的东西。十八页

   【一切悉皆施却。】一切都要放下,所以在这个地方要讲施的话,要讲一切统统放下。所以布施就是放下的意思,布施就是放下的意思。一句佛法,就能够让我们很轻松。

   【即得二性空。】就是没有这个二元的对立,二性空。

   【若得二性空时。】就是说达到,二元对立都完成了空性,放下对立性的东西。

   【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也不能认为:我已经完成放下的念头。这样又是执着。

   【亦不得作念有施想。】也不能作我有在布施的思想,就是认为:我有在放下。

   【即是真行檀波罗蜜。名万缘俱绝。】缘就是条件所生,叫做缘。一切天地万物,都是缘生缘灭所造成的。那么到了此时,既然完全放下善恶、憎爱、空不空、定不定、净不净,那么万缘就没有作用了。

   【万缘俱绝者。】俱绝,全部都是空,放下了。

   【即一切法性空是也。】一切法的本性,本来就是缘起性空也。

   【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也。】一切处无心,就是无凡夫执着的心,不是无圣人之心,要听清楚。圣人就是有清净心、菩提心、慈悲心,所以这很容易让人误会,说:一切处无心,那岂不是跟死人一样,跟石头、草木一样了?3817不是。一切处无心,就是无凡夫执着之心,但是有圣人清净觉悟之心,因为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有念。有什么念呢?有清净心之念,虽是清净心,也是无念。所以

  【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那么就很清凉了。修行若是光修无有一相可得,那就很轻松了。我也常常告诉诸位,我们修净土的人,对禅宗的佛的心地功夫若是不懂,我也常常告诉诸位,我就要看看你有多么会修行?就算让你搞三十年,搞六十年,也无法成就。所以禅宗说了一句话很有道理,禅宗说了一句话:有人修无量阿僧祗劫,到今天还不能成道,何以故?他着相而修故,于尘沙劫,不能归成正果。就是说你若是修执着行,你经过无量阿僧祗劫,你还在六道轮回,因为这不是成佛的因啊。若修无相法,于一念觉观,即成正觉。若修无相法,你若是修一切都是空性的东西,缘起无所着,统统放得下,包括我们的生命都可以牺牲,于一念觉观,即成正觉,一刹那之间,马上成就正等正觉,你就是佛。会修的人就在一念之间,不会修的人就要历经无量劫。我们现在在讲经都是讲什么呢?讲净土,讲念佛法门,这是对,认真用功是对,可是有些人还是没办法,照样生气,还是放不下。因此对于无相修行,你若是不能彻彻底底的去做,别说是三十年了,就算三百年、三百万劫,你照常不能成佛,因为那不是成佛的因。成佛的因一定要无相。无相,简单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什么呢?就是人人都好,不会有妨碍,不曾伤害别人,处处宽恕别人,任何事情都无所谓,对别人的缺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非听而不闻,都无所谓,都不会有妨碍,也就是无关紧要。禅宗有一种修行法:即今把它当作死尸看。现在就把它当作尸体看待。所以禅宗有一个参禅的话题。参,拖着死尸的是谁?拖这个死尸的人是谁?拖,就是整天拖这个尸体,是什么人在拖这个尸体呢?因为到最后也要死啊,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尸体。所以禅宗教你,你想了解你本来的面目,你就要参,参拖着死尸的人是谁?实在是没有这个人。缘生缘灭,细胞天天在变化。所以经上说:不历僧祗获法身。不历僧祗,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于一念觉观就是佛。成道,大彻大悟的人,他的生活就是什么呢?事相当下就是放下,他不必离开事相。本性的东西不隔一张纸,不隔毫端,连零点一的隔阂都没有,那就称为一合相,一合相就是理事圆融,一切事相如何变化,他内在的智慧无量,圆融无碍,怎么样都不要紧,它是圆的东西。无相也不能说是圆,那只是一种形容。他的心如虚空,不论外境如何变化,千变万化的人生中,他完全不会变化,都同样是如此。你想想看,当下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当下就是我们不生不灭的涅槃,所以当相即道,色相当下就是我们的佛性,清清楚楚,现在就清清楚楚,现在在说法的这个就是。吃饭时,你若是在吃饭,那个正在吃饭的就是,就是你本来的面目。所以禅宗说,我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睡觉时不好好睡觉,何以故?都在打妄想,打妄想。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你看,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有相。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有】的观念令我们痛苦,我有钱、我有名、我有成就、我很了不起,都是【有】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很厉害了,会障碍你。

   【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我们现在了解无相可得,为什么?为自性故。为什么?缘起自性本空,因为它是条件所组成,条件所组成的法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所以这一句要划起来。所以【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所以你们常常要请师父开示,祖师已经对你说得很清楚了,如何一针见血,马上明心见性,即见佛道,已经写得清清楚楚了,为什么你们还不能了解,何劳我老人家重复的宣说呢?你说修行很难,我告诉你,修行很简单,很简单,完全不费吹灰之力,马上证果,马上就得以归成正果,不用吹灰之力,马上就让我们得到如来的本来面目。你不相信的话,你下次试试看,你若是无法达到无相,你先沉默,你看到任何千变万化的事情,你先冷静,你现在先学师父的这个方法。我告诉你,你现在很不满,非常生气,你就是留到明天再说。好,我学师父,我无法达到无相,我现在很生气,但是我等到明天再说,明天一觉醒来,气就消了,这样再来讨论,就能解决事情。你无法达到无相,但是你沉默,你先学:先睡一觉,明天我再来跟你讨论。这样火气就不会那么大啦,要慢慢的学。不过有些人业障重就没办法,始终就是有障碍,怎么解也解不开,他道理都知道,全都知道。师父,录音带我也有在听,我买了好几万,都有在听啊,道理都知道,当下就是,可是当下就是生气啊。没办法,突破不了,就是在那里钻牛角尖,那种情形就是习气。我们无始劫以来,那种叛逆、那种我相,现在了解空相的道理了,很想突破,却突破不了,一直挣扎,这就是习气。习气就是顺从我相,因为有我相,从前一直照顾这个我,反对我们的人,我们就认为他是敌人。所以因为我相、我执,他无量劫以来都是这样,一下子要叫他无相,他忍受不了,他就会挣扎,习气太重了,习气太重就先学沉默。若是沉默还是无法降伏,内心蠢蠢欲动,一直想爆发出来,沉默还是无法降伏时,还有一个办法,这是唯一的办法。像我一开始修行的时候,因为我脾气很差,哪有像现在这样,个性这么好,我现在的脾气算是不错了,我从前是怎么修的呢?我从前因为无法控制自己,脾气很差,没办法,我是凡夫俗子,前世没有修行,今生又没有修行,所以我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我若是看到这个人就很气,我就向后转,不看他、不问他、不管他死,你怎么烂都没有关系,我就是不闻不问,总是不要正面起冲突。就是这三种办法。第一、为了照顾自己清净的念头,最好是别遇到冤亲债主,若是实在忍耐不了,就离得远一点,不要看他,不要拿放大镜看他。第二就是沉默,尽量不要伤害到他。修到现在,我已经了解当下都是空性的东西。从前会一直生气,气一个月,都不跟对方说话,我也是很有个性的人哦,不愿意跟对方说话,然后就烦恼一星期。现在就不需要了,不用气上一星期了,现在是大声嚷嚷生个气,等一下过了三分钟之后,就没有什么事了,知道这都是虚妄的东西,都是习气、习气,惭愧、惭愧,去拜八十八佛,把功德回向给你。还是会生气,没办法,对啊,没办法,但是烦恼的时间一直缩短,我们自己就知道我们的心境是什么。这个方法非常好。所以实相者,就是如来妙色身相。

   【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拜托你这一句划两条红线,三条红线,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说这八个字: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你若是问:佛陀的境界是什么?佛陀就是能够离相,离开相的执着。现前所见的一切相,六根、六尘、六识,他知道这都是虚妄的东西。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问:佛说六波罗蜜。今云何说一即能具足?】4949佛所说的是六波罗蜜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愿说一具六法之因。答:思益经云:纲明尊谓梵天言:若菩萨舍一切烦恼。名檀波罗蜜。即是布施。】注意听哦。所以我们人在布施、放生,都是放外在之物,我们人在放生都是这样,收钱、收钱,然后买些动物放生,但是烦恼还在啊。放生真正的定义是什么呢?将内心的烦恼完全放下。我们内心的烦恼若是没有放下,就没有真实的生命。从前有一位八十四岁的老阿公,因为他八十岁才开始学佛,边走路时还咳嗽。人家问他:阿公你今年几岁呀?我今年四岁。哎哟,须发斑白的人,怎么说今年才四岁呢?他说:不是,因为八十岁以前,我没有听过佛法,没有真正的生命。我现在听到佛法了,我才知道我白费了八十年,我现在才四岁。为什么才四岁呢?学佛四年,所以才四岁。没有学佛,就不了解真实的生命。你的烦恼不除,你做外在的放生,也是有功德,但是不够大。放掉,放掉。我们人这个布施,若是由外面来说,悭贪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就是这个【贪】字,让我们产生很大的困扰。过去有一个村庄,有一个员外家里很有钱,学问也很不错,但是全县的人都知道,都知道他很吝啬,而且又常常欺负老百姓。也相当有学问,学问还算不错,5234但是布施之道做得很差,他常常偷抓人家的鸡,常常偷人家的东西。因为他很有势力,别人都拿他没办法,对他莫可奈何,他老是喜欢考别人,表示自己很有学问,譬如他常说:来,我问你,上面一个石头,下面是水,这个字要怎么读?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水?不会读。他就往人家的头上一敲:怎么不会读?这个字就叫做咚,石头丢进水中就会咚一声。哦,原来是这样啊。这都是他自己发明的,自作聪明。然后又发明了另一个字,也是他自己发明的,他又写了一个石字,右边一个犬。他又问:左边一个石头,旁边一个犬字,这个字要怎么读?人家说:这个字我也不会念,中国字也没有这个字啊。他说:这个字叫做吠,狗若是被石头丢中就会吠。然后他就觉得洋洋得意。这个消息就一直传,传到县府,这个县老爷也是很有学问的人,县老爷知道他欺压、鱼肉乡民。县老爷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县长,然后就换县老爷出面了,这件事情也闹得很大,闹到县老爷那里去了,县老爷说:让我亲自出马。于是就专程去找他了,来到村庄要找这个员外。他虽然有钱,但是大家都讨厌他,又很吝啬,偷人家的钱,偷人家的鸡,全村的人都拿他没办法,你没证据也无法办他,但是大家都知道是他偷的。县老爷去到他家时,他听到县老爷来了,就从里面急忙的出来,就开始迎接县老爷了。县老爷知道他很有学问,县老爷就问他:我请问你,上面一个石头,下面写一个水,这个字要怎么读?他听了很高兴,这就是我常常考别人的嘛,这个字就读作咚嘛。他就告诉县老爷:这个字就读作咚嘛。县老爷说:对,对。县老爷又问他:左边一个石头,右边一个犬,这个字该怎么读呢?他听了更高兴,他说:这个字就读作吠。县老爷点点头,确定他认识这两个字了。第三个字就换县老爷考他了:若是上面一个竹,下面一块肉,这个字要怎么读?结果他答不出来,县老爷马上下令:来人啊,押起来,打他四十个大板。打完之后皮开肉绽,痛得他凄惨哀号。这就是打他偷东西、欺压、欺负百姓的罪,狠狠的打了他一顿。县老爷问他:你会不会读,这个字该怎么读?他说:我确实不会读,县老爷,这个字该怎么读?县老爷说:你不是很有学问吗?员外说:请你教教我。县老爷说:这个字叫做杖。杖你四十大板的【杖】,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嚣张。所以县府比他更厉害,发明一个字,让他摸不着头绪,先打他一顿,才告诉他那个字叫做【杖】。所以以后你们就知道了。所以说我们人这个施舍,我们无始劫以来的贪,若是不好好的修,想施舍就没办法。所以檀波罗蜜,这就是布施。下面说

【于诸法无所起,名尸波罗蜜。】于诸法无所起,无所起心动念,对一切境界,完全不起心、不动念,名尸波罗蜜,

   【即是持戒。于诸法无所念。名羼提波罗蜜。】对一切法无所念,这个【念】就是无所执着,也可以说是无所违背,名叫做羼提,

   【即是忍辱。】我们的忍辱,都是一直起心动念的忍,结果恨就愈来愈深、愈来愈重。于诸法无所念,对于所发生的事情完全不怨叹,完全与空性相应,这样才叫做真正的忍辱。我们若是有念,有一个忍辱的念头,那么我们还不是真正的忍辱,我们还认为:我在忍辱。那么还不能达到忍辱的波罗蜜。

   【于诸法离相。名毗离耶波罗蜜。即是精进。】于诸法离相,于一切法都离相。离一切相,这才是真正在精进。因此我也告诉诸位,我们知道要念《弥陀经》、《地藏经》、《金刚经》、《药师经》,我们知道要诵经,名叫做精进,不过我们这个【着】没有没有放下,不是真精进之人,不是真正在精进的人。真正在精进的人,他处理事情全都无所谓,什么都好,很好商量,样样都没关系,愈好商量的人,那就是真正在精进,愈难商量的人,那就不是真正在精进,还是有障碍,还是滞碍不通。内心无一切相,样样都很好说话。于诸法离相,名毗离耶波罗蜜,即是精进。

   【于诸法无所住。名禅波罗蜜。即是禅定。于诸法无戏论。名般若波罗蜜。】注意哦,在这里要很注意。这个【戏论】不是讲笑话那种戏论,也不是说开玩笑叫做戏论,这个不是这个意思,这不是这样。凡是不与般若实相、中道、第一义谛相应的法,统统叫做戏论,这要很注意。于诸法无戏论,就是说凡是一切法,不与般若实相、中道、第一义谛相应,统统叫做戏论。因为没有意义,不能成就佛道,究竟解脱,这都叫做戏论。不是指平常开开玩笑,讲讲笑话,那个不是叫做戏论,不是这样。无意义的语言,不能成就佛道的,叫做戏论。二十页,名般若波罗蜜,

   【即是智慧。是名六法。今更名六法不异。】现在改成六法,六种法没有什么不同。把笔拿起来。【一舍。】在旁边写个:布施。【舍】就是布施。【二无起。】就是不起念头,就是持戒。你不起念头就是持戒。【三无念。】无念就是忍辱。第一、舍。我们所说的布施,六度的第一度。第二、无起。就是持戒。不起心、不动念,这才是真正持戒之人。所以我们若是能够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真正在修行。因此我们要常常说我们没有修行,我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很平凡。不过有时候我们谦虚,也要遇到契合的人才能了解,要是遇到对方也是无明很重的,那还是无法接受。有一次有人去跟美国老大说我很凶,又是如何如何差劲,我就去跟他见面。我第一句话就告诉他,我是没有叫他美国老大啦。我告诉他,我虽然没有修行,我本来想告诉他,我虽然没有修行,但是也没这么差劲,不会做得这么糟。我才开始讲第一句话而已哦,我跟他说:我虽然没有修行……他一句话就打断你:没有人说你有修行。竟然有老法师说话是这样子的口气,一句话就打断你:没有人说你有修行。是啊,我是说我没有修行没有错啊。他一句话就打断你:没有人说你有修行!所以我内心顿时很震撼:八十几岁的老法师,烦恼还是这么重,你也应该先听人家把话说完,看人家在说什么东西,要说些什么事情。我倒是认为世间都是一种宣传,书上把他形容得是多么不可思议,他出生时有什么光,像我跟他见过面的人,只要一次我就晓得了,有没有境界,一看就晓得了。若是一个很有修行的人,就像我们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东西,如如不动,你就会大慈大悲,你的心地所散发出来的,没有对立的东西,那么众生就会很尊重我们。所以标榜持戒,还要有心地功夫,你持戒,若是没有心地功夫,你还是一种执着,他这种执着很严重。因为他日中一食,若是徒弟胃不好,不持午,就骂人家破戒。有一次,某一间道场落成,美国某一间道场落成,那一天有很多众生都去观礼,有很多众生去,去到那里以后,他也没有准备东西给人家吃,人又很多,因为落成时很多人都去观礼,美国的道场又是地广人稀,位于空旷之处,在这种空旷之处,你没有准备斋饭给人家吃,外面也买不到东西,因为过了中午一、两点,大家的肚子都很饿了,他待在里面也不出来。有人就去问他:师父师父,大家都在问,怎么没有准备吃的?他是饿鬼啊,他是饿鬼,是为法而来的,还是为食而来的?意思就是说,你是为法而来,还是为吃饭而来的。然后就开始骂人了。你冷静的想想看,凡夫俗子,不是圣人,佛法是不离世间法的,你一下子就要叫他为法而来、无相,这个世间人怎么有办法呢?美国的道场位于空旷之处,是没办法买到东西的,那根本是找不到地方可以吃饭的。所以这个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我是认为世间都是靠一种宣传,要是看书上对他描述的,那就不得了了,简直跟佛一样了,他现在培养徒弟到了什么程度呢?培养到他的徒弟若是讲到他师父,就是只有他师父对而已。我很不希望讲堂的这些在家菩萨,或是这些出家人,不论佛教哪一位法师,有没有用,会不会弘法,我们都要平等尊重他三分,不能说:我师父最有修行,我师父最会讲经。这种话不能说,没有人教你这种说法,再没有用的出家人,他还是有一个长处,至少他剃度出家了。我不希望你因为崇拜慧律法师,到处树立敌人。这个不是我所希望的,对不对?没有人教你这样做啊。但是他就不同了,他的徒弟一开口,就只有他师父是对的而已。所以说你若是想亲近出家人的话,亲近的师父都是对立性的观念,那就不得了了,到处树立敌人。他夸下海口:我要铲除台湾省两个败类,一个是星云,一个慧律。你想想看,我们两个是败类啦,那还得了,这怎么得了呢?所以这就是说明,在座诸位,佛教若是这样搞下去,一定会很凄惨,绝对会完蛋,渐渐就衰微了。我也常常说,信徒在护持他,护持得好像有点发狂一样,发狂了,他师父讲的永远对,别人讲的都不对。你应该看他有没有依法,对不对?他如不如法?只要你依法来说,这样才对。每一个法师只要他依法嘛。所以说:依法不依人嘛。你师父有修行,那我们很赞叹,但是不能说你师父讲的才对,别的法师讲的都不对,那么佛教成何体统,这样怎么行呢?所以我告诉诸位,无起,持戒是不能看表面的,你不要看他日中一食,就以为他是大修行人,那要是蛇过冬眠时,一次要四个月,一百二十天都不吃饭,你能比得上他吗?蛇可以一百二十天不进食。持戒这个无起,我们内心里面无是无非、无善无恶,这才是一个真正持戒之人。你光是一直看这个表面上,那个不准。你也不要看他那个宣传怎么样,靠他那个噱头,他是怎么样,他一出生就佛光普照,人就是很奇怪,一定要把他形容得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要是我,我就不会这样,我问师妈:我出生的时候,你有没有看到什么光?怎么会没有光,七点多时生产,太阳都出来了怎么会没有光?对啦,这样也是很光明啦,太阳都出来了嘛。我很不不希望,我这个人很讨厌讲那个什么神通啦,讲那个什么很感应啦,很讨厌人家讲那种他出生时有多伟大的瑞相,讲得天花乱坠。我觉得我们亲近这些高僧大德,李炳南老居士、广化法师、忏公、或是广钦老和尚,也不曾看到他们在讲神通,或是讲一些杂七杂八的事,他也是吃三餐,跟平常人一样,完全一样,让你看起来完全一样,他们也没有在标榜什么什么,完全没有,对不对?持戒,现在就是因为讲到持戒,内心无相是名真持戒人,大慈大悲。连慈悲都做不到,还讲持戒?笑死人了。第三、无念,无念就是忍辱。我们要忍耐,这是世间人所说的,其实用忍辱这个名词,可以说是无忍可忍,因为无念,不起心动念。【四离相。】这才是真正的精进。那么简单来说,你今天一切的用功、念佛,你都要离相,离世间的虚妄之相。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慧律法师主讲(四)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慧律法师主讲(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