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老师好!有个问题。什么情况下,贪嗔痴是障碍众生得解脱的业障呢?转贪嗔痴为戒定慧的意义,就是获得心灵的解脱吗?有大德说用诀窍把大贪欲转为无漏大智慧,这要怎么转呢?请老师开示。
答:阿弥陀佛!你的问题是把人心不同的几个境界或者修行的不同阶段混在一起说了。学佛大基础还是很重要的事,不管什么因缘走进佛门了,佛门是普门,进出自由,受益之后,就要努力提升境界了,不然以凡夫执着的心,去认识宇宙真理,不但无益,反而更加障蔽本然的灵觉之性了。
一、先搞清楚诸佛菩萨对待不同根性或者心性的人,所揭示的道理是不同的。同样一句话,有人认为是甘露法药,有人也会认为是毒药。药并非两种,人心性不同而已。都是人,有从天界来受生的,有菩萨乘愿救度众生的,有从恶道报尽转生的……。
二、对于心量广大、无私愿意帮助他人的菩萨,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直接讲不二之性即是佛性,见性成佛;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可以了。对于业力自动化的恶道众生,那就要讲清楚烦恼、痛苦的根源——贪、嗔、痴。恶道众生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骄狂、悖逆、无明慢的恶习不改。所以诸佛菩萨,没有办法,才讲贪嗔痴的种种过患以及远离贪嗔痴的方法。
三、这些方法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拆着用。用的目的是自净其意的觉悟、是自觉觉人的愿力相续、是自利利人的当下极乐、。用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拿着一个什么法不放!!!
四、《大佛顶首楞严经》中世尊把“贪嗔痴”转化为“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其转化的核心在“心能转境则同如来”之处;六祖慧能大师说“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这些都是强调认识人事物要用发展的、变化、两面、多重角度去看,不被表面的事物蒙蔽的重要性。可以以善恶为标准,可以以利弊为标准;还可以以天堂地狱为标准……。设这些参照表准的目的,是让众生看到心的作用以及“转”的价值和意义。切记:离开了现实生活中实践运用的“转”,所有“转”的名词也无实义。无论对什么人,善用为佛用,利他无我;恶用为迷,侵人害物、损己迷他,报之规律终究如影随形。不能明见心性者,妄说贪欲转为智慧。奉劝世人,不要放纵贪欲,持守戒律,遵纪守法,随缘度日为好。千万不要火中取利,两头皆失。
在凡夫眼里,淤泥就是淤泥,莲花就是莲花,二者分明,见在表相;在佛菩萨眼里,淤泥与莲花之本性不二,见在实相。若说有什么诀窍,无非觉而不迷!离开了这一点,再说什么诀窍都是欺人之谈。《维摩诘经》中有:佛为增上慢者,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